En
  • 清华大学电机系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机系微信公众号

校友微信公众号

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本科生微信二维码

北京院微信公众号

四川院微信公众号

校友工作

1955级发0班

 


班级简介:

1955级的发0班,入学时的专业名称是“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简称“发电专业”,入学时共有4个班,分别为发01至发04班,每班30人,全专业共120人。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新专业陆续设立,从1956年开始,就有3位同学被调入工程物理系。到1956年底,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机系 成立了高电压技术专业,各班以自愿报名的原则,调出了30人组成高0班,这样在原来班级的基础上作小范围的调整,到57年的发0班就剩发01、02和发03了。58年又从发0的三个班中抽调了8位同学到自动控制系和2位同学到数力系。也有从原来发9因病休学复学到发0的。后来由于参加生产劳动的组织都是教研室按需要安排,不是以班为单位,许多政治活动也都是三个班合在一起,所以实际上从58年以后发0班就是 发01、02、03的总称。到毕业时大概有六十多人。

班级格言:

感恩母校,授我知识,育我为人,服务祖国。

班级故事:

首次接受毛主席检阅,终身难忘

55年9月初刚入学的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而且大多数是首次到首都,不到一个月就 迎来国庆六周年的庆典,听到我们全班同学可以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时,大家心情非常激动。十.一那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大家就急于起床,迅速到食堂吃饭并带上干粮,到大操场集合列队出南校门,徒步到清华园火车站,乘火车进城到安定门火车站下车,列队往东单方向走,再向天安门方向前进,当到达天安门广场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我们招手时,大家激动万分,拼命高呼口号,当天我们还见到毛主席旁边的周总理和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晚上有部分同学 还参加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联欢活动和观看烟火。

1956年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极大地鼓舞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1956年1月党和国家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同年又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向科学进军。“向现代科学进军”、“超英赶美”的口号深入人心,印象最深的是12年超过英国、然后马上赶超美国。这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确实是一门心思想学好知识,将来能有本事参加国家建设,去实现超英赶美,当时就是这么雄心勃勃!每天一早起来练习俄语,清华园确实是一片琅琅读书声。班上有的同学因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表扬。学习很紧张,文体活动也抓得很紧,“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成为大家自觉锻炼身体的目标,每天下午4点钟后“放下书本,奔向操场”已成为习惯。班上文体有特长和爱好的同学也分别参加校、系各种代表队或文娱社团。 总之那时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自觉性高、同学之间友谊纯真、生活愉快、心情舒畅,所以应该说1956年是我们大学生活中最开心的一年。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了,我们发0班有7位同学被错定为右派分子,于是开始大会 、小会批判右派,要与右派分子划清界线,同学之间正常的关系受到影响,虽然后来都给这些同学摘帽、平反,但对他们身心健康、学习、事业、家庭和前途无不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接着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59年的反右倾、红专大辩论、拔白旗和接着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我们的大学生阶段都经历过了。

体力劳动,锻炼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1958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安排了各种劳动。首先是58年3月参加两周十三陵水库的建设,水库大坝完全用人工运沙石堆成,我们班大多数男生都参加了。大家的任务就是用一条扁担、两个柳条斗挑沙上坝,开始挑80斤的沙石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经过几天的艰苦锻炼,班上大多数同学能挑100斤以上了。工地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好多同学肩膀都磨破了。但是看到水库外沙滩上几十万人劳动的壮观场面,还有年青姑娘组成的“铁姑娘队”的干劲,大大地激发我们克服困难的毅力,让我们更加体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必要性。

1958年夏天,我们又参加建设学校西湖游泳池的会战。游泳池要从一块泥泞地上开挖出来,泥中长满草根,挖起来特别费劲,当时天气炎热,身上都是汗水混着泥水。同学们干劲十足,一切不在话下,经过一 个多月的劳动,终于完成土方开挖任务。若干年后,每当我们回校来到现今的西湖游泳池边时,不免有“我为校园建设做了点贡献” 的自豪感。 不知如今在游泳池游泳的学弟学妹们可曾想过当年学长们的辛苦?

1958年秋天,我们又到西北郊帮农民收水稻。住在农民家里,跟着农民一起下地,男同学负责收割,女同学扎成捆运到田边。当年正赶上雨水大,割稻时田里还有半尺深的水,不仅增加了割稻的困难,还常碰到蚂蟥跑到腿上吸血,开始大家都很害怕,后来农民教给我们处理的办法,大家也就习惯了。

这些不同内容的体力劳动,占去了我们大学生涯中不少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但也让我们多数没干过重活的同学学会干体力活的能力,克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娇气,更大的收获是锻炼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

科研、生产实践,培育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电厂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

我们班入学时执行的是全面学习苏联工科院校的五年制教学计划,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二年级学习专业课前,就安排到石景山发电厂、东郊热电厂进行2—3天的认识实习,使我们对所学的专业有感性认识。

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到官厅水电站进行两周的实习,了解水电站的整体构成、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特点和油、气等辅助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

毕业设计前,在1959年秋安排有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全班同学分别被安排在张家口地区的下花园火电厂和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实习。每个同学都轮流在汽机、锅炉、电气三个班组和师傅一起三班倒,跟班进行巡回检查和学习操作。并安排一些时间到化验室学习水、油、煤等的质量检验方法。我们首先学习师傅们是怎么交接班的,以后我们每次上、下班前主动扫地、搞卫生;跟师傅巡查设备运行情况,学习如何写操作票、如何操作设备等。那时候,师傅们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大学生,恨不得手把手的把他们所知道的都教给我们。我们也确实学习了如何从运行的设备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设备的安全状态,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知识。生产实习也让我们深入了解火电厂主要设备:机、炉、电的运行机理及其生产流程,对发电厂的电气主接线和升压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都有深刻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实习过程也学到师傅们勤勤恳恳、终年如一日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我们与师傅的关系搞得很好,离开后多年有的同学还和太原第一热电厂的老师傅有通信联系,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

2)技术革新及科研实践,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58年我们发0班还参加多个与专业技术有关的技术革新及科研、生产实践。

清华电厂(当时称土电厂)建设:班上有十多位同学在教研室沈善德等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学校土电厂的电气设计和安装调试,有的同学毕业设计也继续此项目一直干到电厂建成和投入运行。土电厂的建设成功有发0班同学贡献的才智和心血。在后来的若干年内,社会上不少单位因缺电被供电局拉闸,可清华大学因为有土电厂的发电和并入电网而从来没有被拉闸过,这对当时保证全校师生员工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起了很好的作用。

交流计算台的设计、制造和调试:这是发电教研室一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项目,班上有二十多位同学在陈寿孙、王仲鸿老师的指导下投入此项目。上世纪50年代,我们没有计算机,没有计算器,所有电网计算单凭一把计算尺,严重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当时国内唯一一台可以计算电力系统的先进设备是清河电力技术改进局(现在的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技改局)从苏联引进的“交流计算台”。教研室决定制造自己的交流计算台,首先从仿造现有技改局的这台交流台开始。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每天不怕风吹雨打和日晒,从学校步行到清河技改局测绘交流台的所有零部件,回来进行画图设计直至出加工图;模拟输电线路的电感元件,需要精密的线圈,对线圈的排列要求很严格,由电感小组同学利用手摇绕线机绕线圈,同学们工作很细心,线圈制作完成后,要对其参数进行测试;所有元器件需要安装在不同结构的机壳内,为此机壳面板小组的同学一方面在电工厂师傅指导下完成加工任务,对于在电工厂不能加工的复杂结构件,班上同学跑外协联系加工并对其质量进行验收;各个电气元件的安装固定需要各种绝缘构件,为此有同学到有关工厂学习、调查后大胆的进行自己压制胶木构件的试验,首先他们到工厂找来了被淘汰的压力机,自己设计模具,在新水利馆西南侧的自行车棚里办起了简易的胶木加工车间,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成功地把胶木粉压成需要的绝缘器件,得到领导的赞扬。交流计算台的设计制造过程,虽说是仿造,但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工艺要求高的大项目。交流计算台的制造成功,成为我国第二台、高校的第一台服务于电力系统的交流计算设备。当时班上有同学的毕业设计就利用了这台自行制造的交流计算台完成的。在改革开放前,这台设备对教研室的教学、科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动态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是发电教研室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我们班约有7、8位同学在茅于杭、郭淑英、顾永昌等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此项目的设计、绘图、安装和调试工作。动模实验室的每台模拟机组可以模拟不同容量或参数的一台发电机或一座大、中、小型的发电厂,也可以模拟规模不同的电力系统,因此要求每台模拟发电机参数都必须可根据被模拟对象的不同而方便修改;输电线路的模拟也是如此。可见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也是技术难度很大的科研项目,有的同学也是从开始参加动模实验室的建设一直到毕业设计。电机系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当时也是国内的第二(第一也在清河电力技术改进局),它的建设成功对科研和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为全国电力行业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和生产提供服务至少50年以上。

邯郸热电厂的安装:为了支持河北省邯郸市的建设,清华大学派出发0班30多位同学到邯郸热电厂,当时该厂正在施工和建设中,同学们参加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包括开关、母线、铺设电缆等,同学们在安装师傅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由于全班同学在技术革新及科研实践中的突出表现,0班被学校评为“清华大学1960年技术革新及科学研究的先进集体”

教授亲自授课,受益匪浅

电机系和发电教研室在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过程中,抓紧时间安排好我们专业课程的系统教学 ,主要的专业课都由发电教研组的教授亲自授课:发电厂及变电站课程是黄眉教授、短路电流是王宗淦教授、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课是孙绍先教授、电力系统稳定是程式教授、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继电保护是王世缨和杨钺老师 。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王宗淦老先生,他为了让我们能聚精会神的听好课,每堂课都给我们发几页他亲自编写的讲义,讲完课后为了我们保证有复习时间,他把大家留在教室里,自己拿把椅子坐在教室门口,有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下课前就是不让我们离开教室。要知道当时正逢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学生们也多少受浮夸风和极左思潮的影响,电机系也开展对系主任章名涛先生的批判和拔白旗呢。在这种形势下,王先生不怕压力,敢于这么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这种敬业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1959年,学校为了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决定把学制延长至6年。我们1955级0字班作为过渡,改为五年半,我们毕业设计的时间也随之加长。每个同学的毕设题目都来自电力系统生产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称为 “真刀真枪“)。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在58年所参加的专业技术革新或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1 密云水电站的电气设计组:59年初,班上有十多位同学在王世缨、杨钺、潘隐萱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该项目的设计。这是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周总理和北京市领导都很关心此项目。 电机系设计组的任务是承担水电站的全部电气设计,包括潮河和白河两座水电站的电气设计。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电气的一次线,有的负责二次线,包括发电机的励磁系统、继电保护等的线路图,逻辑图、配电盘等等的全部设计图和施工图。首先杨老师带领部分同学去官厅水电站学习,接着到水电勘测设计院边学习边参加模式口水电站自动化方面的设计,然后陆续集中到密云水库。水库工地施工热火朝天,我们也日夜奋战,为了赶进度,边设计、边施工。工地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到了冬天早晨起来,脸盆里的水都结成冰。大家克服一切困难,一心一意完成设计任务,1960年的元旦钟声都是在水库大坝上听到的。直到60年春,完成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现场验收等工作,大家受到了全面的锻炼。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后,多数同学回校上课,留下几位同学继续负责后期的设计及现场施工,直到60年9月水库拦洪庆功后才回校补课和写毕业论文。期间北京市也召开过“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有同学也应邀参加大会并受到表扬。由于现场工作需要,最后留下一位同学作为电气设计代表一直留在工地,到61年夏季才毕业离校。

2)清华电厂设计组:本组的多数同学是从58年开始参加“土电厂”的设计、施工、安装一直到投入发电运行和参加运行值班;并在投入运行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各种运行规程及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校办电厂除了发出电来,供给学校用电和接入电网外,本身也作为培养技术人员的基地。参加本设计组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毕设期间在土电厂值班学会了开机、并网发电及从电网解列、停机等操作,能独立处理简单故障”,由于毕设中表现出色,当密云炼钢工地没有电时,被电机系派他到密云工地和动力系的两位师傅及热8的一位同学一起,带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去工地,我们的同学独立负责发电机及出线安装和发电运行,使工地设备有了动力,晚上有了照明,北京市委对清华大学的无私支援表示感谢和对同学们的工作干劲及能力表示赞扬。

3)江南电力系统组:江南电力系统组有6—7位同学在王宗淦教授、张宝霖、茅于杭等老师的指导下承接了华东电力系统三项内容的分析研究:论证由上海至望亭电厂的高压输电线路由220kV升压至330kV的可行性分析;高压输电线路单相自动重合闸的可行性分析;现场试验检验张宝霖老师指导所研制的单相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动作准确性、可靠性和快速性。毕设过程有两件事让我们永远难忘:一是指导教师王宗淦先生每天都要到毕设的教室亲临指导,处处体现老先生的敬业精神。二是到现场参加高压输电线路的单相接地短路试验 。该设计组同学除了在学校利用自己参与研制的交流计算台进行深入分析计算外,还在茅于杭等老师的带领下到上海华东电管局,向局有关领导汇报我们的阶段成果,同时为现场试验作各种准备。在华东电管局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我们有机会到望亭电厂升压站的220kV出线端(向上海供电的)进行单相接地短路试验。这次试验非常成功,试验结果证实所研发的单相自动重合闸装置能及时切断故障相并快速重合,比起传统的三相重合闸来说,可以提高非故障相供电的连续性。 这次成功的现场试验意义很大,回校后被电机系推荐到学校大礼堂介绍毕设的事迹和经验。

除了上述几个毕业设计组外,还有华北电力系统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建设组、校内电网组及其他一些研究型的小组,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总之,这些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大家收获很大。在业务方面是五年来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我们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彼此合作的团队精神。

无条件服从分配,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我们这代人牢记的口号和行动指南。我们六十多位同学不论家庭或个人有没有困难,全部无条件服从分配。59年学校已明确把我们这一级学制延长为五年半,应该是1961年春天毕业,但实际上大家毕业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60年因国防建设的需要,有十多位同学还没来得及完成毕业设计就被系里陆续通知提前毕业。他们甚至离校前一天还不知道到哪里,到了单位才知道被分配到国防部X院。这些提前毕业的同学多数都参军,搞国防建设,有的直接分配到部队。到61年初正式毕业的也只剩五十多人了,由于大家毕业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少大城市、大单位暂时不需要人,因此不少同学被分配到发电厂、供电局等基层生产单位,也有被分配到贵州、四川或甘肃等边远地区的。但无论分配到什么地方,都在那里兢兢业业工作,作出显著成绩,在各自的单位中成为业务骨干、领导干部或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其中表现突出的如李蒙同学,他学生时是校篮球队主力队员,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家在北京,64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69年支援三线建设到四川德阳东方电机厂任设计科科长、销售处长、副总工、副厂长,92年任四川省副省长,1997年上调北京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就是这样从基层一步步干出来的。

我们发0班的同学们在毕业多年后,都还十分怀念在清华五年多的学习生活,大家内心一直深深地记着:“感恩母校,授我知识,育我为人,服务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