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Mohammad S. Nikoo教授应清华大学付洋洋副教授邀请回访清华大学电机系,并作题为“Towards High-Performance THz Electronics: From Nanoplasma Switches to Electronic Metadevices”的学术报告。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2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电机系博士后张文瑾主持。

Mohammad Samizadeh Nikoo报告会现场
太赫兹波在超高速数据通信、量子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下一代6G/7G通信的核心技术,并被列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科学技术”之一。传统电子器件(如晶体管、二极管等)主要依赖缩小器件尺寸以提升性能,但随着物理尺寸微缩逐渐接近摩尔定律的极限,这种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报告中, Nikoo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针对这一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受光学超材料的启发,他们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器件局限性的电子超构器件(electronic metadevices),能够在太赫兹频段下运行,将现有电子器件的工作频率提高近一个数量级。随后, Nikoo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基于纳米等离子体(nanoplasma)设计的皮秒开关,利用开关的快速响应构建了高功率的太赫兹波源,并展示了其在未来通信和成像系统中的巨大潜力。

Mohammad Samizadeh Nikoo作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与Mohammad Samizadeh Nikoo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就等电子超构器件物理过程、实验细节、制造工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付洋洋向Mohammad Samizadeh Nikoo赠送纪念品。

参会师生与Mohammad Samizadeh Nikoo交流提问

付洋洋向Mohammad Samizadeh Nikoo赠送纪念品
2024年11月,付洋洋曾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Mohammad Samizadeh Nikoo课题组进行了深入交流,做题为“Ignition of Miniaturized Plasma Sources: Theory, Modeling, and Physics”的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3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Nikoo教授受邀回访电机系,就电子超构器件、纳秒等离子体等前沿学术问题进行报告,加强了双方在纳米尺度电击穿与等离子体方面的合作研究,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本领域前沿课题的科研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并促进双方常态化互访交流,继续推进电机系在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Mohammad S.Nikoo简介:
Mohammad S. Nikoo 1992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获得德黑兰谢里夫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2022年获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提出了将电子动力学集成到先进器件架构中的新方法。之后作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开发了使用标准硅工艺的非传统器件。2023成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并担任Innovative Electronic and Electromagnetic Devices Laboratory (i-Lab)负责人。他的研究重点是应对信息技术挑战开发新器件,包括Ultrahigh-speed THz electronics、Hot-electron Integrated Nano-devices、Mesoscale MEMS Devices for High-Power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s等,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Nature Electron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