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清华大学电机系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机系微信公众号

校友微信公众号

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本科生微信二维码

北京院微信公众号

四川院微信公众号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评审结果,清华大学牵头、电机系研究员慈松为项目负责人的“7.2 百兆瓦级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批复立项,项目总经费2.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990万元,执行期3年。

作为能量灵活高效时空平移的核心基础设施,电池储能在当前全球能源低碳转型革命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应用规模巨大且在持续飞速发展。然而,大规模电池储能系统长久以来存在海量差异化电池管理、协同控制和安全运行等难题,究其本质原因是固定串并联电池成组结构带来的短板效应。通过信息-能源交叉融合技术及创新模组技术,革新电池成组模式与能量管控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项目将针对电池固定串并联成组方式所带来的储能系统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兼容性差等痛点问题,创新本质消除电池储能系统短板效应的能量信息化处理机制,阐明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本征属性与运行特性的耦合规律,提出本质安全能量控制方法,攻克系统高效集成、优化运行、智能运维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百兆瓦时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装备,建设电源侧、电网侧与用户侧百兆瓦时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示范工程,完成应用验证与综合性能评估。

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等9 家单位共同申报,团队拥有与本项目直接相关方向9 个国家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12 个省部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近5 年承担与项目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项目100 余项,获得国家级奖6 项、省部级奖22 项,制定国际标准10 项、国家标准15 项,发表论文3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 余项。项目团队多年来在信息-能源深度融合机理、电池系统安全管控、储能变流器运行控制、电池老化与寿命评估、储能系统并网技术等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项目团队于2006 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理念,研制首套“软件定义数字储能系统”,历经17 年持续迭代,已形成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系列解决方案,并完成国际单点规模最大的10MW/34MWh 集中式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电站、45MW/90MWh风光储一体化储能电站等20 余项工程应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装备研发和工程建设经验。项目预期突破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理论与技术,解决传统固定串并联成组方式所带来的系统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兼容性差等痛点问题,为构建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电池储能系统奠定基础。项目成果将直接应用于电池、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绿色环保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形成共性关键技术、核心系统装备及标杆工程,培养一批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系统技术科技人才,促进储能产业的安全、健康和快速发展。

项目负责人简介



慈松,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IEEE Fellow,“信息能源”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德国慕尼黑工大Global Visiting Professor,是信息能源交叉融合领域的国际专家;长期致力于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及优化理论及其在信息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迄今已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100余项专利申请;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多个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委、多个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慈松主任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数字储能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及梯次利用等行业痛点问题,是能源互联网领域的颠覆性技术。

—— 分享 ——

上一篇:智库之声沙龙第十一期暨电机系研究生导师研讨会举办

下一篇:电机系教授于歆杰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关闭